詳細介紹
利用斑馬魚模型評價結腸炎防治作用【評價原理】
斑馬魚消化道的解剖結構和細胞結構與人類消化道相似,具有同心圓層的內上皮、結締組織、環(huán)狀肌肉和外縱肌層。三硝基苯磺酸(TNBS)的乙醇溶液造模法屬于正常免疫系統(tǒng)下的半抗原誘導性模型,當TNBS的乙醇溶液灌腸時,乙醇作為有機溶劑溶解腸粘膜表面的黏液,暫時性破壞腸粘膜屏障,使TNBS和腸組織蛋白結合形成*抗原,導致腸黏膜免疫系統(tǒng)針對該抗原的遲發(fā)反應,并造成腸黏膜的損傷。杯狀細胞是黏蛋白的主要來源,其數(shù)量和形態(tài)反應腸粘膜的健康狀況,是腸粘膜異常的敏感指標。
由于斑馬魚通體透明的特點,有兩種方法檢測結腸炎的防治作用。1.觀察腸腔面積的變化,2. 通過特異性染料(呈藍色)對腸道的杯狀細胞染色,通過觀察杯狀細胞數(shù)量來判斷腸粘膜的損傷情況。
利用斑馬魚模型評價結腸炎防治作用【實驗方案】
我們將受測試斑馬魚分成三組,分別是正常對照組、模型對照組和抗結腸炎藥物組。其中正常對照組未攝入TNBS,模型對照組與抗結腸炎藥物組都加入了等量的TNBS(TNBS通過溶解到養(yǎng)魚用水中的方式攝入到斑馬魚體內)。抗結腸炎藥物組在攝入TNBS的同時攝入潑尼松之類抗結腸炎藥物。
服用一段時間抗結腸炎藥物組后,我們觀察斑馬魚的腸腔面積變化、杯狀細胞數(shù)量。
【結果展示】
圖1. 斑馬魚腸腔面積表型圖
綠色虛線區(qū)域為斑馬魚腸腔
可以看到,服用抗結腸炎藥物的腸腔面積與未加TNBS的正常對照組比較相似,沒有明顯的腸腔面積擴大。
圖2. 斑馬魚腸道杯狀細胞表圖
紅色框線區(qū)域內藍色顆粒為杯狀細胞
可以看到,服用抗結腸炎藥物的腸道杯狀細胞數(shù)量與未加TNBS的正常對照組比較相似,沒有像模型組明顯的杯狀細胞減少情況。
【評價結論】
1.經過每組30尾斑馬魚的對比實驗,服用抗結腸炎藥物的腸腔面積和杯狀細胞數(shù)量與未加入TNBS的正常對照組相似,并未出現(xiàn)模型對照組的腸腔變大和杯狀細胞減少的情況。
2.本實驗證實了潑尼松具有結腸炎的防治作用。